一塊普普通通的青磚如何能生花綻放?1月14日,如果不是記者在臨夏青韻磚雕產業園親眼所見,很難想象臨夏縣的磚雕匠人具有如此“化腐朽為神奇”的技能,在他們手中,原本平淡無奇的青磚被賦予了生命,各種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鳥、人物躍然眼前,讓人不禁感嘆臨夏磚雕的神奇魅力。
“原來生活條件艱苦,剛開始做磚雕就是為了謀生計,但不曾想越做越被吸引,也就離不開它了。”52歲的石民已經從事磚雕30余年,雖然從曾經的懵懂學徒到如今已是獲獎無數的磚雕大師,但在他眼里,自己仍是一名學生,“磚雕這項技藝學到老也學不完。”
記者見到石民時,他在一絲不茍地雕琢著手中的磚雕作品:“磚雕和其他雕刻藝術品還有所區別,由于磚本身松脆的特性,力度一定要掌握得當,否則很容易讓自己的心血毀于一旦。”在他手中,一朵刻在磚塊上的蓮花似乎有了生機。
臨夏磚雕歷史悠久。在宋代,臨夏磚雕藝術已相當成熟,到了明、清達到頂峰,近代它又吸收了繪畫、木雕的藝術特色,使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更加完美。在臨夏的一些建筑物上,豐富多彩的磚雕幾乎到處可見,具有獨特的風采和精湛的技藝。
“臨夏磚雕在全國各流派磚雕中處于領先地位,源于建筑風格等因素,我們的磚雕風格大氣磅礴,以山水花卉為主,特別是對花卉的雕刻栩栩如生。”臨夏青韻磚雕有限公司總經理范祥軍說。
2006年5月20日,臨夏磚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夏隨后向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了“河州磚雕”商標,先后興辦了神韻、能成、祥泰、青韻、觀音、雨鑫等6家龍頭企業,現有磚雕作坊4家,年產各類磚雕產品五萬多平方米、磚雕工藝品兩萬多件,實現產值逾2億元。
“去年10月,我代表臨夏前往臺灣參加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并在現場制作磚雕作品,引起前來參觀的臺灣民眾的強烈反響,他們沒有想到,甘肅除了敦煌莫高窟還有精美的臨夏磚雕。”今年31歲的郭宏杰是臨夏磚雕的“新興力量”,他認為,這項技藝已開始受到越來越多民眾的關注。
為了提高臨夏磚雕的知名度,2017年,全國磚雕文化傳承與創新峰會暨全國磚雕傳統手工技藝大賽在臨夏縣成功舉辦。同時,去年6月,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考察論證,決定命名臨夏州為“中國磚雕文化之鄉”,并建立“中國磚雕文化培訓基地”。
與許多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臨夏磚雕也面臨著設計理念陳舊、生產方式落后、制作工藝比較粗糙和磚雕大師后繼乏人等諸多問題的挑戰。
為了讓臨夏磚雕更好地傳承下去,2016年,臨夏縣在臨夏磚雕文化藝術產業園投入1800多萬元建成臨夏磚雕傳習所,旨在促進臨夏磚雕文化研究,強化臨夏磚雕藝術人才培育,切實推動臨夏磚雕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臨夏磚雕從創意、雕刻再到打磨,所有工序都要創作者親力親為,是一個艱苦的創作過程,想要做好它可謂是一個‘苦行僧’式的修行。”郭宏杰深知現在許多年輕人很難安下心來去完成一件磚雕作品,但他堅信,這項充滿魅力的文化遺產不會消失:“現在我們這里也有二十出頭的磚雕學員,我們一起去安徽、山西等地交流學習,了解當地特有的磚雕藝術,并取長補短,未來我會和他們一起把臨夏磚雕發揚光大。”